傳統

吃湯進補系列-為你煮湯

吃湯進補系列-為你煮湯

吃飯喝湯就是一件很平常的食事,天天都會做的事,尤其是華人湯肯定是少不了。我所指的湯不是一般西方的蘑菇湯或南瓜稠湯之類的開胃前菜,而是燉湯。華人之所以會喝湯是因為有一些食材是無法經過爆炒炸焗煎從中獲取養分,而最好的例子就是中草藥材,也只有經過水煮才能萃取出其中的精華分解出細份子讓人體吸收。只要仔細的觀察,最簡單的中華料理湯水裡頭肯定會加入最基本的紅棗,黑棗,杞子或肉桂等以提升甜味,再加上杞子有明目的功效,多吃也無妨。還有其他的一些常見藥材,比如花旗參,北芪,黨參,能夠補氣,杜仲能補腰,當歸能補血。說到這裡,相信大家都開始對中華傳統草藥感到陌生,先別提中藥的類別和功效的認識程度,就連到傳統中藥店的買一份清補涼方便包回家燒水煮湯都會覺得麻煩,何來談及進補這回事? 無可否認在這一個快速的新時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概唸到西藥店直接要一些快速治癒的藥丸,根本沒有人會看見中藥調理這慢速的療效。踏進擁有92年歷史位於檳城四坎店的傳統中藥店《永濟堂》也讓我瞭解一個傳統行業慢慢在轉型以配合現今市場的需求,拋掉一貫中藥店守株待兔的營運模式而主動的走入市場那極速的川流。年僅25歲的《永濟堂》第4代接班人胡集量想出了新點子,將老舊的傳統藥材重新給定位,推出為客人煮藥材湯並送上門而成為了檳城首家提供宅配服務的中藥店。「當初曾祖父從中國南來到馬來西亞怡保當礦工,後來搬遷到檳城並在一家中藥店裡當藥工幫忙切藥裝罐,從那時曾祖父開始認識了中藥,過後就自己另造門戶開了這家中藥店《永濟堂》。」 今天的《永濟堂》中藥店的位置不變,依然在同一個地方,但是上門的顧客明顯少了。很多人都認為身體沒事幹嘛要去藥店? 尤其是在馬來西亞消費稅實行後看見越來越多的傳統中藥店結束營業,反而卻看到越來越多的西藥連鎖店不斷的崛起,難道因為大家都覺得吃維生素補助藥丸來的方便省時?連鎖西藥行無處不在,平日購物時也可以在廣場裡找得到。 有鑒於此,胡集量從新出發,以“你不過來,那我就走過去”的營業方式,不再以傳統的兜售藥材方式也不再以口耳相傳的去告訴人家中藥的好處,而是通過科技的市場策略,向那群不看過來的年輕人方向哪兒走過去,把燉煮好的純藥材湯送到府上。很多人都知道中藥的溫和效力卻對身體帶來很大的調理作用,但很多人卻不懂得如何煲藥材湯。「很多人不明白,熬煮藥材湯是很耗時間,三碗水要煮成八分,所謂的8分就是一碗80%滿的份量就是比一碗還要少。因此我們願意為顧客燉藥材湯,省去不必要的麻煩。」 《永濟堂》煮的“八珍湯”不止那8種珍貴的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地黃,當歸,白芍和川芎,還加入了黑棗和紅棗調味,口感偏甜去除了中藥裡的苦澀。「在推出“八珍湯”的時候有考慮到現在市場口味,我們也的卻花了很長的時間在研究其中的燉煮食譜,畢竟“八珍湯”主要是女性顧客為主,更何況現代女生怕苦,所以我們加入了黑棗和紅棗調味還有一顆雞蛋補充蛋白質。」 …

Read More
指尖上的烘培工藝 (PART 2)

指尖上的烘培工藝 (PART 2)

華人傳統食品的味道依然能在海外源遠流長還是已經桑榆末景依然是未知。現代人或許知道什麼是“龍珠餅”,北馬華人又稱它“淡汶餅”,其實它就是傳統潮汕的豆沙餅。「大約二三十年前的一位老僑胞在淡汶那裡做豆沙餅,他做的餅就是一小粒圓圓的並沒有將它壓扁,天天做天天賣,顧客都很喜歡,後來成名了就稱它為“淡汶餅”。後來檳島某一間餅家看中了商機就大量生產這種迷你型的豆沙餅,因為形狀小而粒狀,所以也有人稱它“龍珠餅”。」 一種傳統的豆沙餅在一種無心插柳的情況下延續了另一種生機,一小粒的份量,一小口就吃完,也沒有太大的負擔。 以前每逢華人節慶期間都是潮州家鄉各餅家大顯身手的好時期,潮汕糖餅都會被用來拜神祭祖,尤其在華人清明節期間,潮州人都會以豆沙餅來供奉先人。到了近期也不例外,很多外州人士如吉隆坡及柔佛州都會在這段期間北上,買一些豆沙餅回去祭祖,有剩餘的就送給朋友當手信,當朋友看到圓圓的“淡汶餅”就知道某人剛從檳城回來。潮汕糖餅都和傳統禮俗都有著緊密相連的關係,如果將明糖,花生糖,豆沙餅和鴨頸糖,這四樣結合在一起就帶有喜氣洋洋的意思,也就是潮州人的“嫁女餅”。 年輕的一輩對“明糖”這個名字或許存有一點陌生,但是當大家看到照片時就會認得出這就是一般在廟宇外面都有販賣的軟性麥芽糖,外層鋪上薄薄一層香芝麻,那也就是熟悉的“拜神餅”。「“明糖”是在清朝滅明之後,人們反清復明而設計出這種糖餅以紀念明朝,讓世世代代人們都不要忘記明朝。明糖也一般上用於祭拜神明,因為它軟綿綿的,大伯公沒有牙也可以吃,再加上以甜品祭拜敬神,嘗到甜甜的滋味,神明就會保佑。」 傳統的華人文化禮俗都會以民間最好吃的東西用來供奉神明,而對潮汕人來說也不例外,適逢過年過節一定會看到的三牲祭品鋪滿供桌之外也一定少不了潮式糖餅,如:糖塔,花生糖,油酥條,朥餅,以及各式粿糕。農曆正月初九天公誕時,一般傳統華人家庭都會去買一個造型像似潮汕塔的糖塔來答謝天公,有祈福酬神之意。而朥餅也就是中國傳統潮州月餅,裡頭以冬瓜,糖,油蔥,糕粉製成的餡料,與外層酥脆的餅皮結合簡直就是絶配。以上被點名的傳統食品依然還可以在“清合”餅店一一尋獲糖餅的芳香。…

Read More
指尖上的烘培工藝 (PART 1)

指尖上的烘培工藝 (PART 1)

一個牌匾記載著一個世紀的情感,百年故鄉潮汕南移的點滴,在南洋紮根,奮鬥求存的起起落落,與豆沙餅結下了世俗情緣。72歲的陳添興老伯,“清合” 餅家第3代傳人,娓娓道出了當年家族如何與傳統餅結下不解之緣。 “清合” 餅家是位於檳城爪夷,一間擁有百年歷史的華人傳統糖餅老店,附近一帶的居民都對這老招牌最熟悉不過。傳統糖餅,又可分為潮州糖和餅食兩大類,但是在潮州傳統禮俗食物卻密不可分,這一類的食品對老一輩的潮州長輩們並不陌生,甚至可以提起對故鄉的思念。潮汕傳統糖餅當中包括了豆沙餅,花生糖,鴨頸糖,明糖,貢糖,朥餅等,大多數以糖和麵粉製成的餅乾糖食。  …

Read More
阿朱媽的韓國食堂 Sa Rang Chae

阿朱媽的韓國食堂 Sa Rang Chae

「可能是我發了瘋,頂了這家餐館來做。當時孩子還小,最小的兒子才3歲,為了經營這家餐館,每一天都搞得自己很壓力,每天都跟丈夫吵架,我相信我那時的腦袋一定是出了問題。對,沒錯,我那時候因該很有問題。」 認識林大姐那麼多年,這一次才真正的去瞭解她當年創業的背後故事。每一次光顧她的餐館總會在不知覺的情況下點得太多,身為老闆的她,總是熱情的招待在桌的每一位客人。如今餐館的生意總算拼出了春天,“舍廊居韓國料理” Sa Rang Chae…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