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咖啡館已經變成了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喜歡在咖啡館裡寫稿,周圍瀰漫著淡淡的咖啡香,輕輕的音樂和咖啡機不停操作的聲音,促使我更能集中思考。近這幾年咖啡文化席捲全球,大小型的咖啡屋如雨後春筍般的在各大街小巷林立,連早期盛行的珍珠奶茶飲品連鎖門市都被這卷突然來襲的咖啡大浪覆蓋得無影無蹤。飲食行業蓬勃之際,一些餐廳業者為了想搞一些綽頭紛紛把招牌名稱後面加多了一個英文字 “Cafe” 就順理成章擠進了咖啡館的行列,甚至一些剛大學畢業的小朋友們又不想出去打工,向父母借了一些錢,找來幾位同學合資也開了Cafe。咖啡館的多元茂盛開業對我這個常泡咖啡的遊魂來說的卻是一件喜出望外的好事,但是物極必反。為了探索什麼是Cafe,我給了自己一個小企劃,找來了幾位咖啡鬼陪我跑了幾家咖啡小館,研究各家Cafe的特色然而進行評估。 咖啡館的環境及風格 在16世紀時在伊斯坦布爾便有了咖啡館的蹤跡,17世紀咖啡豆引進至歐洲,同時咖啡館也頓時流行起來。畢竟咖啡館文化較屬歐洲國家,裝修風格也要得當,總不能弄一個中國蘭亭閣樓裡賣咖啡吧!咖啡店的裝修不必太奢華,但也不可以過於簡單,太華麗的裝修可能成為客人的門欄不敢進入消費,簡單的裝潢設計可能過於單調,與咖啡館的形象格格不入,失去了那該有的舒適感。目前的咖啡館都圍繞在3大類,而最流行的還是休閒時尚類的咖啡館,這種風格在吉隆坡和新加坡都不難找到,室內裝潢具時尚感,幾張沙發或小椅子配有咖啡桌,適合三五成群好友度過懶洋洋的午後。在檳城就比較多屬於時光類型的咖啡館,南洋時代的地磚,高挑的天花板,木質傢俱和桌椅都是主要的元素,在這裡品嚐咖啡也可以享受另一種的純樸懷舊情愫。人文類咖啡店的蹤跡在新馬一帶可說是非常少,店內氣質幽雅,喧嘩音量指數很低,客人都是為了音樂或看書甚至喜歡人文藝術而來,這類風格的咖啡店通常置身於文化地區較旺盛地段或學院附近,而在台灣就比較多找得到像這類型的咖啡館蹤跡。我個人認為咖啡吧檯就是整間店的靈魂地方,咖啡機就是沖泡咖啡的重要工具,把它放在吧檯上就是要給客人看見吧!如果一間咖啡店沒有了吧檯總會給人感覺怪怪,也缺少了那一份與咖啡店互動的機會。…
Read More